凡杀青过的茶叶一般很难点茶。
唐宋采用蒸茶制团工艺,并非蒸汽杀青的蒸青工艺。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谓之“失胶”。
根据《大观茶论》表述,蒸茶是把茶叶蒸熟,,并非蒸汽杀青。宋式蒸茶沿用唐制,陆龟蒙《茶灶》云:
“无突抱轻岚,
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
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
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
年年看不足。”
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蒸茶制团工艺,一是低于过热蒸汽温度下蒸茶,二是在常压下蒸茶。这种工艺保留了茶叶中蛋白酶的活性,为后期茶蛋白水解提供了可能,是严格区别于现代蒸青工艺的。
而现代的蒸青工艺是在加温加压的条件下完成杀青的,以0.5个帕压力换算蒸汽温度是156度,显然,这个工况条件在宋代是无法实现的。
经试点:凡经过高温杀青的茶叶是无法点茶的。
而没有经过杀青的白茶、红茶在点茶应用中却有较好的表现。
蒸茶制团工艺不是不好,而是蒸茶技术没有掌控好,误以为蒸汽杀青把茶做坏了。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而有草木之气,惟在得中之为当也。”
采来的茶芽先用水洗净,等蒸笼的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熟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且易沉淀,又略带青草味。如何才能适得其中,这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术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