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百科

安溪茶叶的发展简史

100人浏览   2024-09-21 08:33:30


安溪是一个种茶、饮茶历史达千年以上的古老茶乡,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一千多年来,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论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世代相传,为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增光添彩。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世界各地种茶、饮茶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茶叶从药用、食用到人们喜爱的饮料,如今已发展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民生活必需品。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溪茶叶的起源正是在我国茶业兴起的唐朝,伴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开始发展,并在五代宋初逐步向农家传播。

明清时期,是安溪古代茶业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茶叶生产已传播到安溪丘陵山区的大多数地方,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明末清初,勤劳智慧的安溪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了独特的乌龙茶采制技艺,标志着安溪茶业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时期一大批茶树优良品种如铁观音、黄棪、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相继选育成功。特别是名茶铁观音的发现、培育和广泛传播,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安溪一举迈人全国名茶主产区行列,成为中国茶业一颗耀眼的明珠。

安溪茶叶的外销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到了明代,通过被誉为世界“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其后,安溪茶叶还通过厦门、广州等口岸外销。清初,随着安溪乌龙茶生产量的增加,为寻找新的销路,安溪的茶农、茶商远涉重洋到东南亚各国开拓新的茶叶市场。

民国时期,是安溪茶业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阶段。民国初年,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引种中国红茶获得成功后迅速崛起,乌龙茶在欧美市场受到严峻的挑战与冲击,并因一些商人掺杂使假,茶叶品质下降而逐渐被挤出欧美市场。由于茶叶外销市场狭小,销售不畅,安溪乌龙茶逐渐走下坡路。民国二十三年,全县茶叶总产量降至低点,不足440吨。抗日战争爆发后,茶政失理,官吏私营,乌龙茶主要外销口岸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关闭锁,水路断绝,茶市消沉,安溪乌龙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大片茶园荒芜,产量一落千丈。1949年,全县茶园面积只有20920亩,产量420吨。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经历了恢复、受挫和迅速发展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茶业“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更是创造了历史辉煌,并沿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向前发展。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茶叶集 鲁ICP备2021038129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