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茶之最高境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唐《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茶引幽思,从古至今,茶都是最能涤荡灵魂、净化心灵的饮品。
茶有千味,适口者珍。泡茶品茗,若论环境、气氛、冲泡技巧等,可称其为“茶艺”;若论在茶事活动中融入的哲学、道德、文化因素,以及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等,也就升华为了茶之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讲求四字真谛——“和、静、怡、真”。

和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周易》中有“保合太和”之说,指的是世间万物皆由阴阳构成,只有阴阳协调,保全太和之元气,进而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的真道所在。
儒家从“大和”的哲理中推演出了“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他们认为,“和”既是中、是度,也是宜、是当。“和”指的是一切恰到好处,既无过亦无不及。
这种“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体现的是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体现的是明礼之伦;饮茶过程中,“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体现的是谦和之礼。
无论什么事,都离不开一个“和”字。

静
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泾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修习中国茶道的必要途径,茶事活动能够创造出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
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心田和肺腑时,人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进而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古往今来,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佛僧道士,都喜欢把“静”作为修习茶道的必经大道。静则明,静则虚,从而可使人洞察明析,体察入微,虚怀若谷、内敛含藏。
总的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元妙法”。得一“静”字,便可通达天地,洞察万物。

怡
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即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在茶事活动中,可吟诗作画,亦可观花赏月;可抚琴歌舞,亦可诏经对弈。儒生以此“怡情悦性”,僧人以此“怡然自得”,道士以此“怡情养生”,凡此种种,各有所归。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情悦性”之功,正是区召别于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敬、清、寂”之所在!

真
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所讲求的“真”,既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即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应是真山真水;挂画最好是名家真迹;茶具最好是真陶、真瓷、真竹,同时又体现在内在涵养上,即对人要真诚,敬客要有真情,说话要有真意,心境要真闲。
对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以此真诚之态,才能烹得真正的香茗,才能真正领悟茶文化之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