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根据发酵度进行了排列分别了六大类,从低到高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发酵度的增加代表着茶多酚含量的减少,这样看来,茶多酚含量最多的茶品必然是未发酵的绿茶。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茶品里不可或缺的因素——茶多酚。
茶多酚
爱喝茶的朋友肯定有听到人们说茶多酚,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其实,茶多酚是指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他们简称为茶多酚。
其中包括花色素类、酚酸、黄酮醇类、儿茶素类等等,这些干物质占茶叶干物质量的18%~36%。
它能够很好的决定茶叶本身的色、香、味。
在早些年研究比较初级阶段的时候也被叫做“茶单宁”或者“茶鞣质”,那么多酚类物质主要包含哪些呢?下面我们一个个来讲。
儿茶素类
如果问茶叶中什么物质的名气最大?那毫无疑问是儿茶素中的EGCG。
EGCG全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儿茶素这个分类里,它还有另外三个兄弟姐妹,分别是同为酯型儿茶素的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以及两种简单儿茶素包括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
儿茶素为白色固体,易溶于热水,在高温或氧化酶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氧化。
最直观体现在半发酵和全发酵的茶品中,其中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中,儿茶素经过氧化,形成茶黄素,根据摇青程度的加深进一步形成茶红素、茶褐素,造就了武夷岩茶茶汤的不同,有橙黄明亮和橙红明亮的汤色。
黄酮、黄酮苷类
黄酮及黄酮苷类物质大多为亮黄色结晶,其中黄酮难溶于水,但是黄酮苷类物质可溶于水,并且水溶液是黄绿色的,对绿茶汤色形成的作用比较大。
但是也会在冷汤的红茶中直观的表现出来,便是我们所说的冷后浑。
花青素、花白素类
花青素大家应该听得比较多,在植物中很常见,起着色的作用。
像茶树品种中有一个叫“紫芽”的,它的花青素含量就会比普通茶芽高得多。
花白素又被称为“隐色花青素”,平常是无色的,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会被氧化成有色氧化产物。
酚酸及缩酚酸类
我们常说到,茶叶叶片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
茶汤里的茶多酚与口腔中的蛋白唾液相遇时则形成了一种不透水层膜。
这层膜,便是涩感的来源,可以直接理解为:是茶多酚与口腔的相遇导致我们感受到茶叶的涩。
不透水层膜的形成使得我们的舌面和口腔粘膜产生了润滑性迟钝或消失的现象。
这个时候感受到的涩感强度则由茶多酚的多少,以及反应程度决定。
作为多酚类的总称,虽然酚酸及缩酚酸类含量较少。
但他们的微量存在却丰富了茶汤的口感。
当然涩感并不代表着回甘,只是丰富了茶品的口感。
具体苦涩解释还请移步下文,在此我们就不过多表述。争议纷纷的苦涩感究竟从何而来?有涩感的茶是不是就是不好?
小结
准确来说,做为多酚类物质总成的茶多酚,是多酚家族的主要“发言人”。
它的存在给茶叶的多变性和生理活性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变化。
但是从科学饮茶角度来说,多酚类物质会带来一定的刺激性。
并不是说多酚类物质越多茶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讲究比例的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