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洞庭碧螺春

茶碧螺春的诞生

660人浏览   2024-05-31 06:04:20

明代,朱元璋的废团改散,为碧螺春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明代名臣、大文学家王鏊,是苏州洞庭东山人。正德年间,他在《姑苏志》里写道:“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培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这说明,在明代已有炒青的水月茶出现,干茶揉抢得比较细紧。

清代著名诗人、康熙举人厉鄂的《秋玉游洞庭回以橘茶见饷》诗云:“饷我洞庭茶,鹰爪颗颗先春芽。虎丘近无种,剔目名可嘉。功能沏视比龙树,金钍匕不怕轻翳遮。淪以龚春壶子色最白,啜以吴十九盖浮云花。翩翩风腋乘兴到,左神幽墟列仙之所家。”依照诗中所言,到了康熙年间,碧螺春之名还没有出现。西山产的茶,尚称“剔目”,却已嘉名远播。从“剔目”茶的字义来看,西山的茶形,近于细长如目,甚或似弯弯的眉毛,但还不是螺状。“剔目”的茶毫雪白、盏浮云花,通过揉搓毫,其色泽,可能比较接近现在的碧螺春了。

清代康熙年间,王维德编辑的《林屋民风》(1713)称:“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称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西山,即是古代包山。王维德的记载,也证实了包山“剔目”即是紧细茶,这一点,与明代王鏊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王维德还说,东山品质最好的茶,是片茶。片茶,即是蒸青团茶。文中所说的“出东山者品最上”,并非是与西山的细茶来作比较。因为当时的蒸青团茶,与炒青茶的香气和滋味,是无法可比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茶叶集 鲁ICP备2021038129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