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溪铁观音

舌尖上的中国茶叶:铁观音制作过程工艺及历史溯源

138人浏览   2023-05-20 14:00:18

铁观音(tiě guān yīn)茶,中国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发现于1723—1735年。“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

介于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其创制年代,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了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

”铁观音因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先后传遍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乌龙茶区。20世纪70年代,日本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风靡全球。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产量占25~30%;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产量占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为秋茶,产量占10~15%。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

安溪铁观音的制造工艺,要经过:采青、摊青、晒青、凉青、做青(摇青一摊置)、炒青、揉捻、初培、复培、包揉、解块、复烘干、摊凉、捡梗、包装等14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1、采青

  采青是铁观音制作工艺的第一步,铁观音是开面采摘,一般采叶顶的三叶一心,采青工艺要求严谨,粗老要适中,才能制作出高档极品茶。

  2、摊青:

  鲜叶采摘回家或送回制作工厂后,现在晾青间摊青。摊青的作用是散发叶温和表面水分,保持鲜叶的新鲜度,便于统一晒青。

  3、晒青:

  晒青的目的是使茶青中的水分适度蒸发,减少茶细胞中水分的含量,增强酶的活化,引起内涵物的生化变化,并且适当破坏叶绿素,散发青气,为以后各个制作工序创造良好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铁观音色、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晾青:

  茶叶通过适度晒青后,移入晾青间晾青架上进行晾青。晾青的作用是散发叶间热气,促进页面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继续蒸发水分,晾青的时间约30-60分钟,减重率约1%。

  5、摇青:

  摇青时铁观音独特的操作方法,摇青的作用是叶子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叶源细胞组织部分破坏,溢出茶汁与空气接触,引起茶多酚类化合物局部酶促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征,同时使内涵物质成分进行进一步分解、转化、缩合,形成铁观音特有的“色、香、味”。

  6、炒青

  目前炒青是把青叶投入杀青机中,迅速提高叶温,制止酶的活性,使茶青的青气蒸发,用杀青机来杀青,十分方便,杀青温度约在160-180摄氏度左右,可以随意调整,也较容易控制。但仍需要相当的经验,炒青应掌握适当高温,投叶适量,炒青直到茶芽成银白色,叶边缘稍干略脆,有轻微刺手感时即可起锅。炒青工序利于挥发青气味,激发茶香。

  7、揉捻:

  揉捻是把炒青叶投入揉捻机,采取逐步加压,快揉、热揉的方法,揉捻5分钟后即可下机初烘,揉捻使叶细胞部分组织破裂,挤出茶汁凝于叶表,初步揉卷成条。

  8、初烘干:

  通过烘干机适当高温烘焙,使茶条在热作用下进一步破坏残余的酶的活性,蒸发部分水分,浓缩茶汁凝固于茶条表面,与此同时,茶条烘热后,柔软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增强,便于包揉成型。

  9、包揉:

  包揉是安溪铁观音初制的独特工艺,是塑造卷曲外形的重要工艺程序,它进一步揉破叶细胞组织,揉出茶汁,使茶条紧结、圆实、呈圆珠状的外形。

  10、解块

  解块是指把已经包揉成型的圆珠大颗粒进行分散,解块,方便进一步烘焙制作成品。

  11、复烘干

  复烘干是茶叶初制最后一道工序,其作用是进一步散发茶叶多余的水分,使之达到干燥,固定已经形成的品质,便于储藏,同时茶叶在热作用下,使内涵物质进行热化学变化,例如多酚类化合物的自动氧化,糖类的焦糖化,形成焦糖香,形成香气和滋味。

  12、摊凉

  烘干后的茶叶温度极高,必须及时快速散发茶叶内的温度,降低温度,固定茶叶烘后的火功,防止闷黑产生高火味,同时通过摊凉自然冷却,使茶叶内的自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茶叶精制率。

  13、捡梗

  捡梗的目的是除去毛茶中的粗老茶条,捡出茬子、黄片、细碎、茶梗等,保证茶叶的品质的净度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14、包装

  名茶铁观音是一种高级饮品,包装方法必须科学、先进,包装容器、材料必须保证质量,符合卫生标准,大方美观,才能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制作好的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铁观音成品依发酵程度和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等三大类型。

铁观音茶历史溯源

《清上明制茶法》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了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

铁观音因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先后传遍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乌龙茶区。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刮起“乌龙茶热”,乌龙茶风靡全球。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部分绿茶区纷纷引进乌龙茶制作技术,进行“绿改乌”(即绿茶改制乌龙茶)。

中国乌龙茶有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4大产区,以福建产制历史最长,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尤以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闻名于海内外。

名称由来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驷马山东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并传授乡民,乡民称茶为圣树。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请来普足大师祈雨果验,乡亲留普足大师于清水岩,他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他听说圣茶的药效,不远百里到圣泉岩向乡民请教种茶和做茶,并移栽圣树。

一天,普足大师(清水祖师)沐浴更衣梵香后前往圣树准备采茶,发现有美丽的凤凰正品茗红芽,不久又有山羌(俗称小黄鹿)来吃茶叶,他眼见此情景,非常感叹:“天地造物,果真圣树”。清水祖师回寺做茶,用圣泉泡茶,他思忖:神鸟、神兽、僧人共享圣茶,天圣也。此后,天圣茶成为他为乡民治病之圣方。

清水祖师也将自己种茶及作茶的方式传给乡民。南岩山麓,一位退隐打猎将军 “乌龙”,因他上山采茶追猎无意发明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做出的天圣茶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乡亲向他学习,以后,用此工艺做的茶大家都叫乌龙茶。

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在南岩山麓发现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师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王细说茶之来源,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茶叶集 鲁ICP备2021038129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