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已经很久不喝铁观音了。真的是很久——从第一次喝到的1984年到2000年最后一次主动去喝,到后来完全不喝,也已经过去近二十个年头了。我喝不了现在的铁观音了!这对于一个爱茶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苦楚?对于铁观音,苦就苦于,铁观音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特色,甚至抛弃了“半发酵”这个立身根本,一路向绿茶化而去,乃至乱象丛生。
铁观音是半发酵的茶,半发酵的意思是酶促氧化反应比绿茶多而又未到红茶的程度,那是一种高超而奇妙的平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还喝过纸盒装的低档铁观音,可是在山西也不易见到,那还是类似棕褐色的干茶,球形也不那么圆润,有点条索蜷曲成团的感觉,浸泡的茶汤是黄褐色,香气浓郁而雅致。后来的铁观音受台湾茶的影响,轻发酵又基本不焙火,追求所谓的兰花香和青汤青叶。我喝了,不喜欢。那不是观音韵——铁观音特殊的层次丰富的香气因为语言难以描摹,是被尊称为“观音韵”的。甚至,那也不是兰花香。兰花香是变幻的香气层次,在某些时候散发出类似山间野兰的山岚之气。那就是一种类似青草沾了露水湿不漉漉的青臭气。除了气味,尝了几次,都以拉肚子而告终。我知道,我和铁观音的缘分尽了。


据说这种所谓清香型铁观音是代表市场需求的,那我没什么话说——你不能以个人喜好而代替产业趋势。可是这个前提是倘若这个产业发展没问题的话。从2013年后,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我周边的人都不怎么喝铁观音了。是铁观音过气了?还是其他原因?一了解,都是说,铁观音没韵味,拉肚子,胃寒。再一了解产地状况,除了所谓的品牌公司,茶农普遍的状况是有的时候铁观音毛茶四、五十块一斤都无人问津。

我觉得我应该发声,我觉得我必须发声。当铁观音沦落如斯,我们还无动于衷,那是对“茶人”这个身份的亵渎。我觉得我们必须明确的确立一个思想,那就是:铁观音的自然韵味,来自于合乎传统的精细加工。我不是一个“唯传统”的人,然而改变传统必须有更好的理由和结果。诚然一棵茶树可以制成任何茶类,但是我们应该明白铁观音是最适制乌龙茶的。乌龙茶的基本内涵就是“半发酵”。半发酵的特征对于铁观音来说就是干茶“蜻蜓头、蛤蟆背、田螺尾”,汤色琥珀金,叶底“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香气复合、高妙,有底蕴,汤中含香,香不轻浮。我们不能再在短期经济利益的迷雾中自乱阵脚,而是要保持好向左走、向右走的中庸,把铁观音寻找回来。“向左”,是恢复茶的传统制法,回归铁观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性;“向右”是思索茶产业与自然生态的联结,深化整个产业链(茶庄园、茶旅游、茶健康、茶护肤等等),而不是在茶本身上折腾不休。
我不是制茶的人,然而,就我对铁观音的了解,我

觉得这个传统工艺就是“摇青到位,充足发酵,及时杀青,适当烘焙”。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大体上应该包括:采摘、做青、发酵、杀青、包揉、焙火。采摘鲜叶,露水散尽即可,然而中午十二点到两点间最好,此时光合作用最为活跃,采摘的鲜叶称之为“午青”。鲜叶要均匀、蓬松的放在茶篓或者茶袋中。接下来做青分为三步:晒青、凉青、摇青。晒青最好使用日光萎凋,之后摊晾、走水,再摇青以达到茶叶边缘破碎、茶汁披覆,强化酶促氧化反应,形成香味体系。摇青通常四次:一次摇青茶菁均匀,二次摇青水分合适,三次摇青为了香醇,四次摇青形成音韵。但这个看青做青,具体状况不同,次数不同、手法不同。手法不同,香气不同。做青后,给一段时间让茶菁发酵,发酵应该充足。不是渥堆发酵,渥堆更多的是厌氧菌群参与发酵,而铁观音需要氧气充足的氧化反应。发酵到一定程度,铁观音内质醇厚了,及时杀青,通过炒锅高温炒制,终止酶的活性,终止氧化反应,香味基本定型。之后揉捻做铁观音的外形,用布袋包揉,揉后打散复揉五次以上。之后用电箱或者碳笼,初烘、复焙,与包揉交替三次。及时的杀青,让铁观音不向红茶而去,焙火是外因促进内质形成最终的综合韵味。这种铁锅杀青、碳火烘焙、茶菁参与、水分变化形成的金、木、水、火的神奇变化,最终形成“观音韵”。
这个铁观音的“小五行”里,缺“土”。土就是我们生长的土地啊。不仅仅是茶树,更重要的是人的生长。我们曾经把土地当成我们的附庸,用茶叶等作物、用化肥、农药等去无节制的索取。实际上,人和茶一样,都是土地的一部分而已,你对土地不好,茶就不好了,茶不好,人自然也不好了。我在茶友拍摄的照片上看到,安溪茶园的土地很多直接裸露,山峡中只看见一层一层的茶树,其他的植被很少。即使是茶树,老的也不多。因为新茶树的草叶香会更大,3-4年的茶树即被淘汰,换成新树。如此循环往复:生态破坏、地力透支,铁观音的内质自然越来越差。

聊以安慰的是,安溪现在有一批茶人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尝了张碧辉老师的焙火铁观音。张碧辉老师提倡自然农产,坚持恢复地力和使用传统的铁观音工艺。这罐铁观音,香气雅致,入口温润,茶汤稳重,可惜觉得韵味还是有差,干茶没有白霜,叶底红斑少见。揉了揉叶底,弹性已经比一般铁观音好,然而仍然削薄。这也是地力不够的问题吧。
土地的伤口岂是那么容易抚平?然而毕竟已经有人在努力修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要向张碧辉老师、罗妮等等这些真正的爱茶人致敬。也许找到传统铁观音的滋味还需要十年、二十年,但是毕竟我们都已经在路上,在寻找铁观音的路上,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回真正的铁观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