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与名人的那些秩事

340人浏览   2024-06-09 13:32:44

苏州出产名茶碧螺春已有千余年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已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无论是将相王侯、各界名流,还是外国友人,都为之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故事。


康熙皇帝取名碧螺春

唐宋年间,碧螺春已有种植,因为香气袭人,民间俗称“吓煞人香”茶。据传,康熙十四年,皇帝南巡至苏州洞庭东山,巡抚宋荦命手下购买“吓煞人茶”茶进献。

康熙喝了之后,挺喜欢,就问茶的名字。当他知道茶名是“吓煞人茶”后,说:“茶倒是香,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峰上,茶叶又卷曲似螺,就改名为‘碧螺春’吧”,碧螺春由此而得名。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杭州人,却对洞庭山碧螺春茶情有独钟,认为“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古人未知也。近人始知龙井,亦未知碧螺春也。”

他把“天下第一茶”的美誉给予了洞庭山碧螺春茶,而不是自己家乡的西湖龙井茶,足见他对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推崇。


周总理亲做推广员

1.日内瓦开茶话会

1954年春,周恩来总理出访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带着两斤明前碧螺春茶叶,这是由苏州东山西坞村村长叶鑫才精心炒制的。

在举办记者招待会前,让工作人员给每位记者递上一杯白开水,正当大家疑惑东方大国怎么会请大家喝白开水时。神奇地一幕出现了,周总理从包中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碧螺春茶叶,在每个茶杯里都散上一小撮。

那卷曲如螺,带着绒毛的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一股香气飘出。浅饮一口,涩中带甜,沁人心肺。记者们纷纷将相机对准茶杯,拍下这碧绿的茶水。

周总理这时笑着对大家介绍道:这是碧螺春茶,产于太湖洞庭山上。那里山清水秀,用太湖清泉培植的,又因均采嫩芽,所以,要先倒开水,再放茶叶,味道最佳。”

总理做起了推销员,从此,碧螺春逐渐享誉海外,出口量大增,在当时为国家创造不少外汇。

2.中美建交润滑剂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建交,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会谈期间,周恩来总理请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品茗碧螺春,鲜醇甘甜的“中式咖啡”缓解了基辛格博士连日来修改公报文本的辛劳。

临行前,周恩来总理特意把碧螺春作为国礼赠予基辛格博士,客人倍感中国总理的细心和温暖,这段佳话在中美交往关系史上广为流传。


刘海栗和茶农成挚友

1956年春,著名画家刘海栗到东山紫金庵写生,巧遇了正在庵旁栽种茶苗的农民潘晋峰。在攀谈中,潘晋峰告诉刘老,紫金庵的罗汉是凡体罗汉,塑的是百果袈裟。

刘老仔细观看,果真这些带着凡人喜怒哀乐的罗汉的袈裟上塑满了类似碧螺春、杨梅、枇杷的图案,当即和潘晋峰交了朋友,并且住到他家的简易小楼。

刘海栗热爱茶乡风光,在紫金庵一边写生,一边和老潘一起攀雨花台,登莫厘峰。至此,两人也成了莫逆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老离开东山时,老潘一直送到轮船码头,赠予了一包“碧螺春”茶,刘老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以后,每年清明前后,刘老都会向潘晋峰购买一些碧螺春茶。1981年,年过八旬的刘海栗还专程来东山看望了潘晋峰,一双美术界大师的手,与一双炒茶艺人的手,再次地紧紧握在一起。


彭冲学炒茶 曹禺观茶林

1.彭副委员长学炒茶

1977年的春天,在江苏省委工作的彭冲来到东山绿化二队的炒茶间观摩炒茶。当时表演的是绿化大队党支部书记严士林。

焙炒碧螺春需要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抖松和干燥等六、七道工序。彭老一边兴致勃勃地看炒茶,一边仔细问着炒茶的各项工序和火候。

看着看着,彭老捋起袖口也想试试,这可吓了老严一跳,赶忙说:“茶锅余温还高,首长的手受不了。”彭老笑着伸出手掌说:“没关系,我们比比看。”说着,还真的伸手到茶锅搓了几个茶团。

当得知,一斤碧螺春需要6万个左右嫩芽,约5到6斤青茶制成,一锅只能用一斤多青茶,炒制成二两半干茶。对身边人陪同人员说:“名贵的东西,都是要多少人艰辛努力才能得到啊!”

2.曹禺选景东山启园

1983年初夏,我们著名戏剧作家曹禺来到苏州东山,为即将开拍的电影《雷雨》选景。

当来到东山著名的园林——启园观茶,服务员为他递上一杯碧螺春茶,呷了一口,连说:好茶!

当听工作人员介绍,碧螺春为花果相间种植的茶树,吸收了果树的香气,加上东山气候温和,土质由砂岩组成,清泉流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孕育出了碧螺春茶。曹老发出了“真是名山秀水孕好茶”的感概。

在和茶农的聊天中,得知种茶人的祖训:“种茶人不喝好茶”,而如今随着产量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种茶人也能喝得起好茶了。曹老欣慰地笑了。


END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茶叶集 鲁ICP备2021038129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