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方茶区,信阳毛尖茶的品质从历史来看、本来和明前明后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
气候使然,每年的旱种、大山茶,头采一般在清明节前后。
但这又并非绝对,其实,清明节后大面积采制、上市才是常态!
特别是2023年春茶季,由于年前冬季持续的干旱,导致很多茶树根须旱死,所以发芽很晚,最终减产严重。
总之就是茶农收成全靠老天爷来赏饭吃!山底下的茶园还好,认为还可以干预一下,但是深山大山茶就没有办法了。不同茶园、茶树品种也不同。(山底下的茶园大都不是群体种了再加上人为可以管理,所以发芽会早,但是这个正宗就不搭边了!)
总之,信阳茶就是什么时候适合采摘了,及时采精心制就好,没必要和江南绿茶去追“明前明后茶”的噱头。
因为信阳毛尖作为非常靠北方的茶区,生长周期长,是靠滋味取胜!
相比南方的名优绿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信阳毛尖的采制时间明显靠后。上市晚,对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绿茶来说相当吃亏。
不过信阳毛尖更长的生长周期,也使得它形成了迥然不同于其它绿茶的口感特色。生活中,一些茶友拒绝喝信阳毛尖。
有的觉得它冲泡出来的汤色太浑观感不好。(茶毫密布才是它汤浑的原因)
有的嫌它青草气重、茶香不显。
我还还听过有人吐槽,说它“味淡不耐泡,多加茶量又很苦。”
的确,市面上汤色浑、滋味淡的“信阳毛尖”比比皆是。
这些茶大都一味追求“嫩度”为上,米芽、独芽更是惯用宣传词。还有就是河南本地市面出售的大都不是信阳茶,或者是小山茶!!
纵有香气,也是嫩香、清香,毫无传统高山旱茶(群体种)信阳毛尖茶的迷人花香,更勿论浓郁的板栗香和甜香了。
结果就是,部分消费者因此远离,认为信阳毛尖位列十大名茶,根本就是名不副实。
但持续的“洗脑”话术下,也有部分消费者照单全收,从此后成为“小、浑、淡”信阳毛尖的铁粉。
如此,假作真时真亦假。
外形上,细、紧、圆、直;
汤色绿清明,汤中茶毫密布;
若隐若现的兰花香、熟果甜香(板栗香);
前段浓醇中微带清苦、继而快速生津、三四道后甘甜爽口;
品饮中和品饮后,齿颊间时时在线的清凉......
以上,才是高品质信阳毛尖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你喝到的信阳毛尖,为什么“味淡、汤浑”呢?
这终究逃不过“原料、工艺”之过。
茶汤滋味淡薄、不耐泡,原料影响为主。
茶树品种:本地旱种or其它
信阳本地种,当地也称“旱茶”,是在上千年的茶树栽种过程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保留下来的、适合信阳本地生长的茶树品种。
本地种旱茶多在老茶园栽种,又因为它耐寒,海拔较高的大山茶园也多种植。
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五云、两潭、一寨、一门无不都是深山、高山。
旱茶芽叶相对瘦小(小叶种),但香气高,口感浓重,回甘强烈,但产量不高。
相较本地旱种的浓醇口感,近年来引进的一些新品种如大白茶、大白毫等,优势更多体现在产量高,成茶品相好,但滋味很单薄。这些茶大都种在村间田地的小山包上。
在信阳茶区,随处可见、可听到“大山茶”、“小山茶”的字眼。
这其实是茶农老乡们通用的“行话”,或者说是俗称,约等同于其它茶区所说的“高山茶”和“低山茶”。同等的其它条件下,较高海拔常常意味着相对更好的茶叶品质和群体种的质地。
大山茶,生长环境更优异,茶树品种为耐寒耐旱的老品种茶树,更晚开采,更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最终表现就是:芽叶细嫩饱满,颜色绿黄柔润,制出的茶汤色纯正,清醇甘甜,口感更丰富且耐泡,最最主要的是喝后齿颊是清凉感。(余韵清凉甘润)
而小山茶,海拔较低,生长快,采摘早,茶树品种更有可能已经更新为新品种(大白毫),内含物质的积累过程就很仓促,导致芽叶相对单薄,成茶滋味清淡,香气和甘甜度也要弱很多。
当今市场上由于茶商的短视和追求利益,为了外观漂亮,为了早上市,或者为了迎合市场逐渐的带偏了毛尖的理念
如今的部分茶商、消费者,做茶选茶,已是唯“嫩”、唯“早”马首是瞻。
一般来说,纵然是低山茶园、大白茶等引进品种,一般也要进入三月后才能很好地萌芽和生长。
而更好喝的大山茶,地道的本地旱种茶树制作的信阳毛尖,临近清明的前几天能达到采摘标准就可算是天公作美了。
但实际中,三月中上市的“信阳毛尖”并不鲜见。
采摘上,也不再是传统一芽一二叶的标准,而是以纯芽头为贵。
早采嫩采,一方面使得芽叶中的内含物质积累不够,滋味寡淡不耐泡。
结语,这目前的现象,如果自己喝茶完全可以喝谷雨下来茶叶,价格也相对合适。希望一个优质的茶产区不要被市场的利益很原因带偏了,让这杯信阳毛尖能够回归它的本来的优质卓越的品质!